boyu博鱼官方网站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景观设计优秀案例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材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国古代园林的建设及发展以来,对材料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在我国早期的资料文献当中有所记载。而如今,在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我国在景观设计方面极大的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影响,景观设计材料方面越来越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我国景观设计中价值的定位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正在不断消失,这给我国当前的景观设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所谓经管材料也就是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与创造的过程中,用来表达自己设计的一种物质载体。在整个过程中,设计师需要考虑到材料的形态、质感、肌理、环保等,并将其进行分类。通常情况下,根据材料的特性,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类材料,其一是自然材料,其二是人工材料。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科技水平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各种新型材料也不断增多,这给景观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在我国古典园林建设过程中,建筑、山石、水、花木是最基本的要素。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园林设计师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各种手段而创造出自然与建设和谐统一的环境,其作为一种珍贵的遗产为后代设计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在我国的相关文献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园林在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建设过程中,山boyu博鱼、石、树木、花草都是经过设计师的精心挑选与布局,在整个园林当中,即使是一个很小的物体的选择,都必须要根据整个园林的比例进行选择,还需要考虑到该物体的形状、肌理、颜色等,另外,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还需要选择合适的配景植物进行衬托,以此相互呼应,相互影响。山石是园林中必不可少的经管材料,它不仅具有造景的作用,还能够将大空间进行分割,与整体建筑相互呼应等。
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将景观材料的使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不仅要将其本质属性发挥出来,还要将其美观性以及造景功能全部发挥出来,从而达到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目前,环境问题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自然材料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景观设计的需要,因此我们在社会发展的基础市场不断生产人造新材料,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这些新材料具有拆卸简便、便于施工与维护等有限,在当前的景观设计当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但是在我国各个区域当中,由于设计没有创新,没有突出当地的特色以及传统的文化特色,导致各种景观相类似,并不能凸显出其特色。在景观设计当中,由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培育植物的能力越来越强,并将这些植物运往更远的地区,更大的范围。例如在一些温带城市,都能够见到亚寒带或者热带的植物。在这样的驱使之下,越来越多的地区的景观都呈现出单一的特点。
我国的景观设计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其发展速度非常快,这与和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密切是有很大关系的,各种新鲜的思想相互碰撞也为我国园林景观的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可能,但是如果在设计的过程中,只是单一的使用西方国家研制的材料会使得我国传统景观设计中的精髓逐渐被人遗忘。
此外,科技的影响也是非常关键的,我国也逐渐开发出了很多具有良好环保性能的材料,同时施工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植物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多,在这样的情势下,人们也逐渐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对景观设计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优秀的景观案例都具有某些共性:因地制宜,生态环保,主体明确,具有地域特征,对传统材料的创新利用,节约成本等。
中国设计环境对新创意有强大的包容力,但因此而抛弃了千年文化沉淀,问题就出现了。在材料选择上舍近求远,舍廉求贵,舍节俭求堆砌。导致很多城市的景观支离破碎,缺乏个性,文化异化危机日益严重。
1.优秀古典园林设计――狮子林(一材多用):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狮子林,以其宏伟壮观的人造山石群为经典,假山和水是狮子林的两大核心材料。太湖石堆砌成自然起伏的山体,其中有小道数条,可自如穿行,享受山水之乐。这些石块还用作建筑基座装饰,嵌于台阶上过渡庭院与建筑空间;搭配疏密有致的植物,倒影于碧绿的湖水中,形成独具特色的空间。
2.现代优秀创新景观――沈阳建筑学院(东材西用):沈阳建筑学院的稻田景观用农作物作为表现主体。创新地将广泛存在于农村的稻谷搬进校园,形成了独特的风景。超乎想象的搭配,其实某种存在的必然。一是实用性,在不要人进入的空间草坪与稻谷不影响功能;二是观赏性,稻田给校园注入新鲜感,学生在麦浪中看书能获得不同的体验;三从文化特征来看,稻田景观的蕴含中华民族千年农耕文化的艺术语言,呈现地块原有风貌,充分展示独特的地域性。这样的景观材料创新是一箭N雕。
3.国外经典案例――日本枯山水(它材我用):日本景观继承自中国而独成一体,枯山水很少有多余的装饰,沙石的造景效果被扩大,将它们虚拟成高山大海。它的精致,小巧、静谧、深邃充分展现出日本的民族文化。
景观材料是反映城市形象的媒介。大自然将不同地区塑造成不同风貌,本土材料本身就象征了地域文化。就地取材不仅强化地域特征,又能节约成本,尤其减少植物的跨地区转移,避免不必要的死亡,减少维护及运输浪费,又能呈现独特景观效果。
生态不仅是指材料本身无污染,再生性好等属性,还包括产生材料的过程耗能少,污染少,耐久,低维护,满足环保标准。这样的材料值得大量使用。
对新材料的使用要有所控制,通过高新技术来改善景观,创造一个适宜居住的人工环境是发展趋势。但是人是崇尚自然的,需要一种温暖舒适的生存环境。在选择新材料的时候,不可避之唯恐不及,也不可尽信其好,需周全考虑,慎之又慎。
4.在设计中,应该对材料的特性和潜力深度的挖掘,多重利用,实现材料的最大价值。
总而言之,在我国当代景观设计当中,设计师需要将其个人丰富的创造力与文化底蕴充分运用起来,将景观材料的使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以此达到更美的景观。在实际工作中,设计是需要考虑到生态环境、文化传承、地域差异等各方面的影响,以此选用合适的景观设计材料,这也是每个景观设计师必须要做到的。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结合的速度越来越快,诸多方面的发展也深受国际化的影响。如服装、建筑等各个领域。当然景观设计领域也不例外。受国际化潮流的影响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因素驱动下,中国的景观设计也取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景观设计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大量生搬硬套的西方景观模式在中国层出不穷。有些开发商认为西方的一切景观设计都是优秀的、典雅的,照搬西方的景观模式是十分有面子的事情,也是体现个人或者公司财富的象征;有一部分人则认为应该坚持中国优秀的传统园林文化,把园林文化直接应用到现实项目中去,以便完成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
然而我们知道,在中国景观设计迅速发展并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局面的今天,以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园林设计文化为基础,如何合理的借鉴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元素,以形成新时代下的中国景观设计格调才是重中之重。针对这一观点,我想从以下几点进行讨论和分析:
众所周知,思想指导实践,也就是指导我们具体的行动,而创意思维同样也决定着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设计理念贯穿于整个景观设计的进程,我们的设计理念是“全盘西化”,“全盘中化”,还是“中西结合”?,这个理念的决策是至关重要的。很显然,“中西结合”的景观设计模式是目前中国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然而行动起来绝非易事。中西文化的差异性要求我们一定要合理利用西方文化的元素与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元素相融合,才能形成真正的“中西结合”的景观设计格局。这就需要对中西方园林文化进行剖析,才能够正确的提炼出优秀的元素进行巧妙的结合,以形成新的景观格局。
概括的讲,中国传统园林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中国园林的核心理念是追求自然美,追求真山真水的自然感官之美,是一种山水画一样的境界。在设计上讲究师法自然,注重“景”和“情”,以自然山水之态呈现出特有的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而西方园林则是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形状,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并且这各种要素是相互形成的一个整体,内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中西园林的不同特征我们可以这么说,中国园林讲究的核心内容是“意境”,而西方园林则追求一种形式美。西方现代景观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不同的设计风格,如美国景观设计大师彼得・沃克,追求一种极简主义的景观格调,并取得了一定的设计成就。所以中西景观的结合势必在中国形成新的设计路子,并会深入发展下去。
材料是最能体现中西景观文化巧妙结合的元素之一。中国传统的材料有很多,比如说石材、砖、瓦、木材、土等等,这些都是景观设计最基本的元素,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然,在现代化的今天,它们也一样与现代材料相结合而大量的使用,并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比如说石材,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石材常常扮演着塑造中国名山大川的角色,已形成中国所特有的富含了丰富的诗情画意的“意境”。石材分为很多种,最著名的莫过于太湖石。众所周知,苏州留园的“冠云峰”被称为“太湖石之最”,其包含了太湖石所具有的“瘦、漏、透、皱”这四大特征,优美的自然形态让人们留连忘返。西方现代景观也大量利用石材,以形成特有的景观设计:美国景观设计大师彼得・沃克所设计的哈佛大学唐纳喷泉项目,就用159块石材按照极简主义手法进行布局设计,既充满了东方的禅境氛围又不乏现代感,深受人们喜爱。在材料语言上,中国现代景观也出现了很多不错的例子。例如贝律铭先生设计的新苏州博物馆,景观局部就采用了石材,模仿宋代米芾的山水画进行布局设计,创造出特有的中国园林文化的“意境美”,可以说是一个以传统石材为媒介,巧妙的形成了中国现代景观设计风格。此外,还有上海仁恒河滨花园的入口石景设计,其融入了西方景观简洁的几何形式布局,并采用中国园林传统材料石材―太湖石,背景是毛玻璃和竹林,塑造出一个简洁而富有现代设计感的景观效果,也是中西景观结合的成功典范。
除此之外,瓦也是塑造中国园林所特有的材料之一。其特有的灰色,更能有效的表达中国特殊的景观意境。在中国现代景观设计中,传统材料瓦和现代材料的巧妙结合也有很多不错的案例。例如成都宽窄巷子的入口处,采用黑色的钢结构框架结合底部的青砖墙体,重要部位采用瓦片拼接成不同类型的花瓣图案,形成了传统与现代材料相结合的中式景观墙。在人们在游走欣赏的同时,也能深受中国传统景观意境文化的熏陶。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其标志墙体和地面也大都是由碎瓦片和碎瓷片铺砌而成,这种新型的材料拼贴,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并以新的形象向人们所展示。
诸多成功的案例表明,材料这一重要的景观设计媒介,在中国未来景观设计的发展上指明了方向,并推动了现代中国景观设计的快速发展。
前文我们说过,中国传统园林讲究意境,同样,植物在景观设计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个景观设计师曾这样讲过,在一张景观平面图上去掉所有的植物,你会发现你的图纸变得毫无用处。这句话概括的说明了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中国传统园林的植物种植讲究模拟自然为主的原则,并把不同种类的植物进行搭配已形成富有内涵的植物种植,比如在门前种植金桂和玉兰,寓意是“金玉满堂”;“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等等。西方园林植物种植则像他们的设计原则一样,植物常被修剪成几何形状,与整体几何景观形式相统一,呈现出一定的美学效果。在中国现代景观设计中,也不乏成功的植物搭配案例。贝律铭先生设计的新苏州博物馆中,在紫藤园中种植了两棵紫藤,它是中国代表性的植物之一,被赋予坚强生命力的象征。贝先生将这种植物以简洁、雕塑的现代形式种植在博物馆中,形成了极好的景观效果。除此之外,沈阳大学的稻园景观也对中国现代景观影响深远。其设计形式是结合了西方的几何布局,采用大量稻子和乡土植物来设计布局,形成了特有的景观格调,深受学生们所喜爱;川美虎溪校区,大面积的水塘种植了中国传统园林植物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是人们对荷花品格的评价,表达出人们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学生们闲暇时间可以画画,也是不错的案例。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景观结合的模式在中国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这种采用中国传统元素和西方现代元素、现代材料相结合的中式景观格局是符合中国景观发展要求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也为中国未来景观的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在当代社会大发展的前提下,创新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历史在不断进步,文化也不是静止不动而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新景观模式让我们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精髓、塑造了特有的中国景观意境,又与时展相结合,走出了属于中国自己的现代景观设计之路,也希望中国现代景观设计文化源远流长,不断发展。
欧美发达国家自19世纪现代设计思想萌芽就进行了大量的景观设计实践,早在1900年,奥姆斯特德父子和查克利夫在美国哈佛大学共同创立了景观设计专业。随后,世界著名高校也相继开始设置此专业,至今已有100多余年的历史。近半个世纪以来,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要求在不断提高,各国对职业景观设计师的需求量也日益猛涨,景观设计学科在世界范围内争相林立,并因紧密的市场导向性积极地推进着该行业的发展。
国内景观设计由于种种原因,长期徘徊滞留在“绿化种植”上,时代的进步使人们的审美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这种缺乏场地意识、缺乏人文精神的“设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二十几年来,我国的景观设计课程也不断改进教育理念,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园林景观设计相关专业,为社会的需要培养了大批设计人才,尤其是在景观设计的教育理念与场地认识等方面,注重形式和文化、创新和实用的完美结合。从单纯的“绿化种植”到现在讲授的城市环境景观设计,使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得到逐步的完善,中国的景观设计也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
在当今信息化、多元化的高科技时代背景下,景观设计已经成为艺术设计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先进国家对场地设计认识的教学思想boyu博鱼,场地体验和感知的融合是其设计不断进步的精髓,吸纳先进的教学思想来加快景观设计与国际先进国家并驾齐驱的步伐。
在课堂,教师除了利用多媒体课件,从设计思想的独创性、灵活性等方面讲授场地景观设计理论知识外,还通过国外著名设计大师的经典案例以及我们所在城市市内的相关特色景观设计来调动学生自主思考的积极性,了解前沿的设计思想和优秀作品,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开始自主设想及自由发挥,并将设计过程和对场地地域文化的认识和方案形成推到过程制作成图文并茂的课件,让学生走向讲台,叙述他们的创作经过.在老师的引导下调动集体智慧,组织全班对该学生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使个体的构思与班上其他同学进行思维碰撞,最后再由老师总结各方意见,拿出最佳设计方案.课程以优秀国内外案例为基础来指导他们设计,不仅引导学生在创意方案,以生动的、吸引人的方式来进行紧固设计,更要建立一个用以指导设计方法、解决设计问题的程序.
景观设计是一门涵盖范围特别广的课程,除了涉及建筑学、艺术学、美学、材料学、逻辑学外还包括经济学、社会学等,体验和感知是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校四年学习的时间短暂,因此该课程建设必须进行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必须随着时展的步伐不断更新,也就要求教师除了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涉猎其他领域,从而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相关交叉学科知识进行设计创作。
景观的意境与内涵来自于人的感知和体验,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可以从中带给人更深远的心灵与思想层次的升华,甚至可以带给人生理与心理上的治疗与康复.
1. 在景观设计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授课应做到不是灌输而是交流和启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课程的主动性,使他们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改变重视设计图,轻视设计过程的传统评分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教学内容分课题进行个案和单元课题进行练习,强化艺术实践感受与体验的深度和广度;
2. 采用系列化的课题研究,整体把握专业知识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并探寻课题的深层涵义;
3. 将体验和感知作为该课程教学思想的核心,锻炼学生对场地最本真需求的解读,提升对场地的认识能力及学习积极性;
4. 把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确定课题的内涵和学术要求,实现景观设计教学和设计基础教学相关联的完整知识构架;主讲教师整体讲述与个体指导相结合。采用主讲、讲座、观摩、讨论和对话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形成紧张活跃、钻研求实的学习氛围。
景观设计课程的设置不单纯是教会学生景观设计的表现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鼓励学生在思想和精神上有一种超越意识,在学习中努力形成对这种精神的追求并加强对场地景观设计的研究。教师也必须在授课前准备大量的资料,阅览相关书籍,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动向,深入对自己传统文化的思考,提高艺术综合素质,并将此融汇于综合创新意识之中。景观设计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把握时代的节奏,提高设计意识,从而增强学生洞察能力、表现能力,进而创造美德能力。
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实现一定的功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但同时景观设计也是一门视觉传达艺术,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美的需求,更是美的享受,是视觉上的冲击。因此,单纯地依靠简单搭配设计出来的作品平淡无奇,不足以引起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所以,为了追求更加和谐、自然的景观设计,需要在设计过程中运用视觉元素。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学习和借鉴优秀的景观设计成果,在现代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对视觉元素进行合理的组合,大胆进行创新,设计出更加优秀、完美的作品。
点是最基本的元素,在景观设计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是由景观设计中周围的环境决定的。在整个空间中,点起到的是点缀的作用,就像在漆黑的夜晚,天空中的闪闪发亮的星星就是整个星空中最灿烂的部分。再比如:在一个广场上,最核心的、最夺人眼球的往往是广场中心的景观设计,就像在济南的泉城广场、临沂的人民广场等,这些“点”的画龙点睛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众多的点组成了线,在景观设计中运用线就把整个空间划分成了多个板块,整个空间也就有了层次感。线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并且在许多的设计案例中得到了体现。比如: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和中国的紫禁城,它们都坐落在城市的中轴线上,显示出了皇权的威严和至高无上;再比如:德国的国会大厦前的广场在设计时则运用了渐变的线群,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动感。
面是由点和线相互组合构成的,面又分为了实面和虚面两种类型,实面和虚面为设计者进行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创新思路。设计者可以在设计的过程中进行巧妙的结合,创造出一个充满无限生机和内涵的景观。
色彩搭配是景观设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为了设计出更加优秀和完美的作品,达到让人享受到视觉冲击的效果。需要设计者在景观设计的时候,根据色彩搭配的原理,合理进行色彩搭配。
在景观设计时,通过对相邻植物进行颜色搭配是景观设计的一种重要方式。相邻植物间的颜色搭配,可以使得周围植物的颜色相互补充,使得整个景观形成一个整体,给人一种温和的感觉。这种方法与单一的颜色景观设计相比,更能达到一种完美的艺术效果和色彩效果。例如:在济南趵突泉外花圃的建设中,通过绿色、黄色和紫色的搭配,写出了“天下第一泉”五个字。这种搭配不仅给人们营造了一种和谐、优美的感觉,更是通过颜色搭配表现出一定的主题。
形体不同于平面中视觉元素的运用,它是平面中形状的延伸和变化。它能随着面、角的不同变化引导人们的视线随之发生改变,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平面中的视觉感受。此外,在外界光线的影响下,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视觉感受。现代雕塑就是形体在景观设计中的完美运用,比如:青岛五四广场上的雕塑“五月的风”,用钢铁结构组合而成,整个雕塑呈螺旋向上的态势。凭借着单纯的元素组合,形象的设计出了“风”的造型。这种设计使得整个广场的景观在三维空间上有了丰富的层次和变化,同时,通过这种造型设计,也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主题,成为青岛的标志性景观。
肌理也是景观设计中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肌理是物体表面的一种特质,分为天然的和人工的两种类别,对肌理的感受,主要是通过对比来体验,主要表现在材质的特性上,是光滑还是粗糙,是柔软还是生硬等。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可以对不同肌理进行对比搭配,使用不同类型、不同质感的材料,如:大理石、混凝土、金属、木材等。通过使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搭配,制造出一种独特的效果,极大地丰富了景观设计产生的视觉效果,给人带来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比如:中国的紫禁城中的龙的浮雕的设计,希腊帕特农神庙上的浮雕设计,极大地丰富了景观中的视觉效果,带给人的是不同的质感反差。
景观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单纯地依靠简单搭配设计出来的作品平淡无奇,不足以引起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为了追求更加和谐、自然的景观设计,需要在设计过程中运用视觉元素。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学习和借鉴优秀的景观设计成果,在现代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对视觉元素进行合理的组合,大胆进行创新,设计出更加优秀、完美的作品。
[1]张辉.浅析视觉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上海工艺美术,2008(100)
[2]孙蓉蓉.浅析视觉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建筑科学,2011(32)
[3] 张辉,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0).
随着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可持续性发展概念的提出和倡导,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许多在城市高速发展下的问题,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比如说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全球化发展,形成了城市和文化发展的全新的环境,这种环境是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惯例。这些变化导致了当前中国传统聚落形态和城市景观文化发展面临着现代性的断裂。在以上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开始意识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本土文化的迫切性。许许多多的城市新建景观工程开始了对本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展示的实验。如何视使传统的文化能在高速发展的今天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成了现在景观设计的一个发展难题。
从当代建成一些成功案例中能看到,有些优秀的设计师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成功案例。在整个园区的设计中贯彻了保护,展示,可持续生态发展的理念。在整个园区内运用了:遗趾保护
、装置艺术,和模型艺术展示的方式营造重现了大明宫曾经的辉煌。在核心区域,地势高坐落在龙首塬的高处在这一区域用了多样的保护和展示方式。对遗址原有的地基遗址保护用夯土台进行重现保护。在整个遗址的东南部还将古建用现代模型露天展示的方式进行重现。一方面让游人登高临远参与其中更好的感受了含元殿的宏大,另一方面模型展示将古建原有形态重现更好的起到了教育展示的作用。从外轮廓,和古迹保护两个方面呈现了原有魅力。入图:
在整个园区每个古迹建筑遗址都运用了模型展示重现,和古迹遗址保护的综合手法进行呈现。入图:
以上这些手法的好处一方面能更的保护遗址的原有风貌。另一方面能够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更好的教育游客普及历史建筑景观知识。
除此之外,为了丰富园区的展示方式使其具有更好的艺术效果,运用了大量的装置艺术和环境景观小品来营造艺术气息。如图: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以及风景园林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城市面貌与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然而地域性特色在景观中的体现非常有限。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设计者们不能从较深层次的角度去对文化进行思考,仅仅追求模仿以及流于形式的设计大量涌现,地域性的特色景观匮乏,欧美的一些主流文化对于我国的景观设计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影响,形成了千城一面的局面。
景观设计通过特定的符号化处理、组织结构,表达一定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含义,优秀的景观设计往往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活、历史等相关属性因素汇集到景观的外在形象里,最终让景观展现出其特有的内涵以及文化底蕴。例如,获2010ASLA景观专业奖的新西兰奥龙戈区域总体保护规划(该区域是从古至今当地毛利人神圣的部落区域,防御建筑、渔业营地在当地均有遗址发掘),设计致力于生态再生,扩大农业生产,引导历史人文景观。设计者将生态、农业、历史文化有机组合,形成诗情画意的农场,并对毛利人巨大的神圣山坡表达敬意,用景观的语汇讲述了新西兰重要的生态和文化故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景观不但在形式上要表现自身的特点,更应当利用文化的巨大力量对其进行深刻的表达,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景观内容可以让人们产生情感的共鸣。
一个区域的文化特点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区域民众的文化底蕴,同样关乎到城市景观的相关建设和发展,一套优秀的城市景观设计可以感染以及影响每一个民众的心理以及行为,这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人们对信念的坚持,对是非的判断以及对环境的感觉等,构成了上百年来传承的文化因素,并且在传播的过程中转化成了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进而让人们产生一种归属感。不同的人在同一城市环境下生存,这些人的行为与环境的认知以及价值观息息相关,而作为公共环境中的景观,必须具有与大众交流的特征,可以认为它们不是独立的景观,而是对作品参与性的一种艺术生活表征。所以,景观艺术设计必须对大众审美的公共性进行充分的强调,将民众的需求和心理作为考虑的出发点,进而让景观能够使大众普遍接受,增强亲和力。
景观艺术是一个具有公开性的空间场所,可以认为它是一种建筑外部的视觉空间,在这些景观所处的场所往往会聚集很多人,如城市中的开放式广场、公园等,这些场所在为公众提供休闲娱乐的同时,更为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场地,可以说,它体现出了人本身存在的价值,更加满足了社会属性。无论在何种区域中的景观艺术都应当保证开放性原则,在景观造型以及整体规划中,都必须具有大家一致认同的艺术空间状态,并将利用这种状态表现出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人文气息。
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有机综合体,通常情况下是以组的形式展现出来,很少是以独立个体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具体的地域文化可以体现在空间布局、使用功能、外在形式等多种综合要素上,也可以仅仅是个体元素的树立,例如,纪念碑等。
受到社会因素、区域形态、自然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的空间形态产生了各种不尽相同的社会景观、人造景观以及自然景观,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必须具有独特的景观风格以及多元化的文化气息,独特的艺术景观能够让大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人印象深刻,使人对美好的生活产生憧憬。
我国地域文化的表现在建筑上一直位于前列,例如,北京的四合院、福建客家土楼等。而景观其实也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回顾中国园林史,不难发现南北方园林的差异,单就布局而言,北方皇家园林开敞恢宏,南方私家园林曲折幽深。当代景观设计也有一些是可以作为参考的优秀案例,例如,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其景观设计既复苏了当地“三西”文化(西湖、西泠印社、西溪),又展现了苏杭特有的草堂、梅庄、小桥流水的风景。
有一句老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景观设计行业,拥有地域符号的景观更具有生命力,将当代的元素与文化的积淀凝聚在一起更能体现设计的魅力。
对地域文化正确地认识,绝不能简单的一味模仿,必须要把传统的文化、场所的特质融入到景观设计当中,所以,必须要对历史和文化背景加以足够的重视,深刻发掘出地域文化的精髓,只有做到以上这些,才能够真正创造出具有内涵和特色的景观设计。
所谓居住区景观设计,它其实是属于环境艺术设计中室外设计的一个分支,居住区景观的设计包括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和协调。包括道路的布置、水景的组织、路面的铺砌、照明设计、小品的设计、公共设施的处理等,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义,又涉及到视觉和心理感受。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注意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结合。
作为居住区景观的设计它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其意义就在于它是贴近大众的设计,往往它的出现在无形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环境,有时候甚至主宰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好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可以为人们营造理想的生活氛围,理想的生活氛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以居住区内的住户的心境为中心,为他们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在他们辛苦工作一天后能经过一片让身心放松的地带,然后回到自己温暖的家中;(二)以居住区内住户的健康为中心,为住户们提供一个可以再茶余饭后休闲、运动的场地,或许有了这样一个场地很多人的生活习惯都将会被改变吧?很多住户由于地域的限制放弃了运动的机会,如果能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加入这样的场地,或许会让人们重拾这个习惯吧。
居住区景观设计是随着居住小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人们先有了建居住小区的意识,后又对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概念进行了引入。
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重视到这一点,这也是以人为本的考究,应该受到我们的广泛重视,现我想就几个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并且引出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以说明设计越来越为我们创造着理想的生活方式。
我国居住区景观设计主要经历了“小区绿化—景观—情境社区”三个发展阶段,当今向着以下三个方面发展着:
随着全球生态观念的普及发展,回归自然成为现展的基本战略,居住区景观开始寻求设计的实用性、休闲性和绿色性,更多地转向生态化发展。
地域化,是指居住区景观设计逐渐摆脱过去的克隆模式,个性化发展,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我国住宅地产刚起步阶段,“欧陆风格”盛行,照搬模式生硬。随后一段时间,景观设计模式化,各地的居住区景观无视地域差异盲目拷贝,风格独特鲜明的景观项目屈指可数。现代随着景观行业的专业化、地产市场的逐渐成熟与反思城市特色消失浪潮的兴起,设计结合自然、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是近来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不再孤立地看待居住区环境,而是城市大环境中的一个节点,开始在地域文化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规划和策划,通过建筑与环境景观来延续地方历史文脉。
人性化是指居住区景观设计摒弃追求外在形式,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手法,在设计中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需求,创造休闲舒适、交流互动的景观环境。
在住宅地产刚起步的时候,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基本只停留在对绿化率和构图形式的控制上,缺乏对居民行为活动规律和心理需求等方面的细致研究。现代住宅区景观则以创建互动性、交流性强的景观环境为目标,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大地艺术(EarthArt)又被称作“地景艺术”、“土方工程”,指艺术家以自然环境作为艺术创作媒体,将艺术与自然有机结合的艺术形式。景观设计,其要素是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相结合,换言之,就是人与自然相融合。作为具有相同点的两种不同的人类活动创造,若将之结合,便不仅仅增加大地艺术在大众视野中的存在,并且可以提高人们对所处设计环境带给人类的体验感受,这样的景观也会更加深得人心,并加强对景观设计的认知,加深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在新时代新矛盾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越发突显,对城市景观的要求也逐渐增高。
大地艺术,是由极少主义艺术的形式发展而来,其诞生于美国社会混乱时期,社会问题使得艺术家们无从创作,便开始追求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在大地艺术中,它主张回归自然,以自然生态承载物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1968年大地作品艺术展于美国纽约的杜旺画廊举办。大地艺术于此时出现在大宗眼界中。
大地艺术将自然环境作为一个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与自然共生的结构,大地艺术多为抽象、简约并富有秩序,这一特点不仅符合当代大众的视觉审美,而且跟随的时代的设计趋势。在当前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深入到世界的角落中,大地艺术作为室外艺术创作,作品多在宽阔的田野山地等,而城市景观也是在室外的开阔场地,这便与城市景观设计有了相通的要素。在功能性的深入研究中,我们也应该将大地艺术融合在景观设计之中。
现代景观设计一直受到当下生态问题及现代主流艺术思想的影响,要注意平衡人的需求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尊重自然以及以人为本成为现在主流设计思想。
在景观设计中,除了对功能、绿化设计等之外,其中对地形的处理也一直是设计中的重点之一。传统景观设计中对于地性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源于自然”,以自然地形为主;一是“人定胜天”,即将设计以规划式地形设计为主导。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设计师们也开始思考“将自然与人融合在一起”。在辛辛那提大学设计与艺术中心的庭院设计(如图1)中,哈格里夫斯运用丘陵状地形表现地形的从横交错与起伏变化,运用十分有张力的设计形式体现了大地艺术的神秘感;长谷川浩已在横滨港湾地区水岸公园规划设计中充分表现了大地艺术的特点,运用错落交叉的近似三角形的平面分割,把草坪分为几块,以人工手法处理自然环境,把大地艺术的特点充分运用在设计中。地面的巧妙处理引起了一些景观设计师的注意,并为当下景观设计师引出许多出色的想法及作品。大地艺术的思想开拓了设计师的视野,为景观设计师们提出了自然观念和生态观念,例如在哈格里夫斯的景观设计中,把大地艺术的创作思想运用在景观设计中,把设计的思维嫁接在生态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生态与艺术的综合设计形式。由大地艺术影响下的景观题材出现,它与以往僵硬和缺乏趣味性的景观设计不同,在此影响之下的景观设计将城市的地表容貌加以琢磨,增添了室外空间的趣味性,充分表现了设计的灵活感,给人带来更好的感官体验。
大地艺术给景观设计带来了新的导向,但所有的事物发展都是有一个度的,把握不好便成糟粕。城市空间当中更多体现的是城市的工业化及现代化,但是大地艺术更多是体现自然,而在城市空间中,大面积的自然用地需求与城市的生活需求,有一定矛盾。所以我们在进行将大地艺术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实践中,一定要注意考虑人在空间中的使用情况,使大地艺术的理念更好地为人所用,也使景观设计更好地为人服务。如果只执拗地追逐着一个大地艺术作品的形式感和体量感,一定会造成物极必反的效果。例如只为了做出一个大地艺术的外皮,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却使用率又低,成为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景观,将会大大降低它的意义。景观设计还需以人为本,毕竟计为人而设。景观设计师应在大地艺术中学习它的生态理念,并注意到其形式的美如何运用在自己的景观设计中,无论空间的大小,都能将这种知识运用自如的能力。以下是大地艺术与景观设计的两点矛盾冲突与巧妙化解这种矛盾的优秀案例。
1.大地艺术表现与城市实际结构的冲突:城市的规划过程中因土地的利用性和功能性决定,结构规划过程中要遵循同心圆、扇形、多核心学说为主。城市以满足人类需求为主,设计中更多的是楼房等建筑物以及土地的充分利用为中心。而大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需要大片的土地面积做主要创造素材,然而城市内更多的大面积土地将被作为城市景观,但是若能将大地艺术于环境景观设计结合,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位于瑞士的“童年的印记”,在高处,我们可以看出“童年的印记”以简明的曲线线条勾勒出形似山脉的地面形态,人可以在其中漫步,并不同于一般平整的地面,高低起伏的地面及空间形式给儿童提供了更好的玩耍空间。在夜间,装饰在山脉地形上的地灯林亮起,起到一种提醒的作用,星星点点的地灯也更好地为该景观在夜间营造出一种浪漫的氛围。
2.艺术寓意与城市的使用功能的冲突:艺术作品都有其本身的艺术寓意,这也使艺术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使用功能。而城市以人类生活为基础,在环境景观设计中无论何处都要落实其使用功能,这便与艺术寓意的本质相离,但大地艺术以自然为主的创作理念却依然可以为人所用。景观设计师哈格里夫斯就常在景观设计中,加入大地艺术的基本理念形成一个生态与艺术的集合体,例如哈格里夫斯的作品——烛点台文化公园,在详细的分析该区现有状况后考虑到该地的主要风向,哈格里夫斯以设计一些以土为主的材料,沿着海岸线堆砌而成的具有屏风作用的山,在最靠近烛台体育馆一侧的山上开启一个缺口,以引导海风的进入并以此作为烛台点文化公园的主入口。公园的“U”字形园路的两个临水端点设计成用于景观平台。公园整体简洁明朗,没有多余的装饰,将大地艺术与景观设计完美结合,以一种新的方式将景观呈现给世人。
大地艺术的本质就是将人与自然结合,所以,由此而生的景观设计也要如同自然一样,要先经得住长年累月的侵蚀,并且可以将自己至身其中,而不是远远观望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只有这样才能将趣味性最大地发挥出来。例如CharlesJencks的人造大地艺术“生命细胞”,由8块不同的地形构成,相互之间有长提相连,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自然地形,远观即为层层叠叠的绿色起伏坡地,近看则为高低错落的八块活动空间。将大地艺术与景观的结合,将人对设计的感受拓展至远距离与近距离不同的观赏体验,使得增强景观设计中的自然感的体验,并结合景观雕塑丰富整体设计的细节感受。充分体现了大地艺术与人之间的互动性,让设计不只是可远观,更大限度地体现自然带给人的亲近感与趣味感。
大地艺术重自然,而非单纯的造型。在20世纪50年代,艺术家们开始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大地艺术便产生于在这样一个背景环境下。大地艺术首先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当时美国社会动荡不安,社会价值体系及道德标准不断遭受冲击,艺术家们难以安定地进行艺术创作。当时也正是美国工业化相当繁荣的时期,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思考,这也激起了爱国艺术家的强烈责任感,望通过艺术作品表达人与自然的同存,大地艺术由此诞生。在此社会环境中,很多设计师开始将大地艺术与废旧工厂相结合。例如将废弃工厂改造为主题公园的德国鲁尔区埃姆舍公园。在德国工业时代进程中,鲁尔区曾是德国的工业中心,在20世纪50年代后不断衰落,在这150年的工业进程中,当地形成了很多以钢铁制造和矿山开采为主产业的工业厂区。铁路、公路、运河阡陌交通,高压输电线等以及大型机床和工业器械成为该处的特色。在埃姆舍公园的设计中,最大的创新点是把原有的工业区改造成适合人们休闲娱乐的活动区域,并保留前工厂的工业设施,通过融合和改造创造了全新的工业风景观。这项人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工程,带给埃姆舍去全新的发展方向,并解决了当地资源利用的难题。从而赋予该地区新的生机,这一创新性的改造影响了景观种类的发展,并为世界范围内其废旧场地的利用改造梳理了良好的范例。也成为一个完全不同于其他景观设计风格的作品。
大地艺术其本质源于自然、土地,根据不同的自然地貌、周围环境都会产生不同的形态。其带给人们的感受无疑是震撼、壮观、可接近,这也是大地艺术的本质特点。在大地艺术的创作中,把自然的形态经过简化、融合和重组等手法是设计的重要元素,形成与自然共生的结构。在与环境景观的融合中,将自然元素和自然材料运用在景观设计中,其中在以自然元素为设计符号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加入适用于人的功能元素。此设计方法将设计更好的适用于人本身,同时也增加景观设计的趣味性和可参与性。此类设计的发展均为大地艺术所持态度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地艺术中“极简主义”的创作方法为现今景观设计提供了有效参考,大地艺术追求简单化,创作手法多运用减法、几何元素结合的形式,创作元素中的点、直线、圆、四角锥、螺旋、金字塔等基本几何形态的运用基于根植于人类集体的无意识,它可以在无意识状况下进行阅读,用简洁的元素表现深奥的思想,表现出一定的抽象性特点。景观设计中对地形的处理上借鉴于大地艺术的抽象画表现,地形规划设计中以土地为素材,通过人工化、主观化的形式改变了大地面貌,不似传统景观规划那样生硬死板并与自然格格不入,也不似传统的自然式地形那样为“自然而生”,在与环境的融合时也充分地表现自我,给人以耳目一新的体验感受和视觉冲击。这与景观设计的设计思想、追求的方向是一致的,这就成为了大地艺术与景观设计融合的基础。
德玛丽娅在七十年代总结道,“艺术家用泥土创造的同时还用时间来创作”。她认为时间元素对于艺术作品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强调材料与时间的关系。大地艺术家霍德里地曾在作品——时间之岛,灵感及来源机起降瞬间,在乘客看到飞机起降时的动态感受时引起许多遐想。这些艺术作品所体现的转瞬即逝和非持久的特性给了景观设计师很大的灵感启发,引发了一场景观设计师们重新认识景观的浪潮和契机,由此提出了新的景观系统——动态变化系统。他们认为景观设计也不仅仅是建造一个环境、一个空间,更因该是把环境、空间营造成一个自然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画景色。
在传统西方的景观设计中,环境与雕塑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但雕塑元素作为环境的装饰元素存在于环境中。大地艺术作品把雕塑融合在环境的基本元素中,不单单作为环境的饰品存在,使得雕塑的内在含义得到扩展并延伸至整个作品中。大地艺术的雕塑特点很多都可以在景观设计作品中找到,例如使用自然材料、融于自然过程、抽象性等,在大地艺术与景观设计的融合过程中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雕塑或景观形式——雕塑性景观。如野口勇设计的“加州剧院”中,庭院景观就充分体现了把景观当作空间雕塑的设计思想,并渲染出与周围很强的互动感和很强的感染力。
大地艺术在创造中使用的材料多数取材于自然,例如:岩石、树木,还有自然中的力量,比如风力,水力等,哈格里夫斯说过“各种元素诸如水、风和重力都可以进入并影响景观”。大地艺术在艺术语言表现、设计理念和材料的选取都传达给人回归自然、绿色生态的理念,在作品中表现人与自然环境的思考,这一点更加展现了大地艺术的设计理念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大地艺术在产生之初就围绕的生态而行。所以,大地艺术家无论在作品创作过程中还是在将大地艺术作品呈现给世人的时候,都十分在意自然生态的保护,这对当今景观设计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在众多艺术形式中,大地艺术更加关注自然,在设计、创作过程中的均以不影响自然环境为设计要素,其作品庞大而震撼,加深人对自然的感知。以天津桥园的设计为例,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以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并回归自然、服务自然为目的,针对城市绿地规划和废弃用地等为改造内容,进行生态恢复、可持续生态化设计。案例原来是一个废弃的打靶场,环境脏乱差,于此,景观设计师运用了生态环境中强大的自身恢复能力,对案例地形进行了有效设计,建出不同深度的水塘,人为的形成了一个仿造的生态环境,使这个环境自然恢复,并将该地区的城市文化和本地常见的植被运用在设计中,形成了一个风格独特的景观设计。这不仅为当地百姓解决了生态问题,还为该城市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生态基地。此类的生态公园也为生活在钢筋水泥城市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接近自然的环境。该公园以生态性为主,多以自然元素作为景观设计元素,并无大量的装饰,节省了造价。该景观设计为人展示了一种人与自然相处的新模式,并对人展示了生态主义蓬勃发展的力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居住环境及其质量。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较强的新兴学科。居住区的环境景观作为除住宅室内环境之外居民最主要的生活活动场所,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注意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结合。而景观设计师的目标,就是将居住区的景观环境与住宅建筑有机融合,为居民创造经济上合理,生活和心理功能上方便舒适,安全卫生和优美的居住环境。
景观设计必须呼应居住区的整体设计主题风格,建筑、硬质景观、绿化软质景观等的设计风格必须协调统一。不同居住区设计风格将产生不同的景观配置效果,现代风格的住宅适宜采用现代景观造园手法,地方风格的住宅则适宜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语言的造园思路和手法。当然,城市设计和园林设计的一般规律诸如对景、轴线、节点、路径、视觉走廊、空间的开合等,都是通用的。同时,景观设计要根据空间的开放度和私密性合理组织空间。
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气候和文化好恶相去甚远,居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差异特点,营造出即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又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同时由于现代城市居住区多以商品房小区的形式出现,作为一种商品,在设计中重视当地市场的风格喜好以及开发商对于住宅区的主题定位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构成元素可分为精神元素和物质元素两种。精神元素指的是居住区环境景观所要体现的意境,是精神范畴的内容,是人们心理上的需求,是环境景观在人们心中的感受,能使人在心理上产生的共鸣。而物质元素又可分为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
硬质景观:指居住区内除植物景观以外的环境景观元素。所谓硬质,含有土建的意思,通过土建建设完成的景观,包括道路景观、休闲活动场所、景观构筑物(亭、廊等)、景观小品(花坛、雕塑、标志等)、水景、段山石景、景观照明等。其形成了居住区景观的基本架构以及空间功能划分,可以认为是居住区景观的骨骼,对一个居住区的景观的功能分区、空间格局等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软质景观:指花草树木等自然植物所构成的植物景观,可以认为是居住区景观的肌肤。在居住区景观环境中,软质景观起到构成空间围合,主题景观、意境的营造,美化自然环境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人们对居住区景观环境的整体第一感受,同样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整个居住区环境景观系统具有生态、功能和观赏的效应,并与城市大环境相协调。
居住区景观设计是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前提。好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应该建立在对设计依据的充分分析解读的基础之上。然后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再对主题定位进行扩展与充实,确定景观风貌,提出景观设计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后再根据这些问题,结合居住区所需要包含的功能要求,生态环保理念等功能技术性要求对居住区景观进行深化设计。
1.对设计依据的解读:主要指的是对用地现状、上位规划与建筑设计、项目主题定位、项目所在地法律法规等先决制约指导条件的解读与理解。对项目主体定位的解读主要指景观设计者须深刻理解业主对居住区先期策划所确定的定位及风格主题,并对其进行深化提炼,用景观设计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时甚至还须根据用地区域及用地特征帮助业主完成一些先期策划定位工作。对项目所在地法律法规的解读主要是指设计者需提前对一些对设计有限制要求的地方性法规进行了解与熟悉,尤其是在一些自己不熟悉的地区进行景观设计时,避免因违反法规造成不必要的工作浪费和时间拖延。
2.相关案例的分析提炼:首先需要提出的是,不能把案例分析简单等同于找模板进行拷贝而加以利用或排斥。把找来的相关案例简单生搬硬套到设计中去的做法固然应该,但因此而放弃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而妄图凭空创造出一个优秀设计的想法同样不可取。相关案例分析的作用在于丰富和深化设计者在对设计依据进行解读的基础上所得到的项目主题与景观风貌的定位与认识,将设计者头脑中海量的信息与碎片化的想法灵感整合到项目主题与景观风貌的核心中去,帮助设计者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区分利弊,落实取舍,从而胸有成竹、有的放矢的展开下一步的具体工作。
3.深入设计工作的展开:在完成前两步工作后,设计者应对居住区景观设计工作接下来如何展开有了大致的想法,除了常规的空间布局、景观结构、视线收放、交通组织、局部剖、立面分析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因地制宜,根据用地条件营造适合的景观,避免对地形、水系等做过大调整。例如用地属于山地类型,且本身具有较充沛的自然水源的,可根据地形条件及主题风貌需要营造山地或台地景观,设计瀑布、溪涧或是叠水、喷泉等水景观,尽量避免大面积的削山,营造大草坪等平地景观。(2)合理布局,主要指根据小区各功能区块自身的特点以及服务对象的不同,合理布局这些功能区块的平面位置,同时对于一些特殊场地,例如:幼儿园、学校室外活动场地,还须满足相关的设计规范要求。(3)保护隐私,由于居住区内除部分集中的公共活动空间外均为人们的家庭生活空间,对私密性的要求比较强,特别是在一些高端山地别墅、排屋区,上层住户因为高层原因,容易看到下层住户的私人活动,此时就需要在视线分析的基础上,采取一定措施进行景观上的处理;(4)绿化景观,虽然一般设计都会包含绿化内容,但往往重视程度不足,只是在最后施工图阶段的进行绿化配植,仅仅停留在为绿化而绿化的阶段。其实绿化景观还承载着营造意境,解决生态、生活功能等重要的作用,因此及早介入有利于设计者理清各种关系、权衡利弊,更好地理顺各景观要素间的整体关系,更有的放矢地进行绿化配植,从而真正做到将景观整合为一个整体,提升景观的品质。另一方面,由于现在的居住区多为商品房小区,开发商为吸引消费者往往会采用一些异域风格的小区主题作为景观卖点,这就常常会牵涉到“北树南种”或是“南树北种”这样的问题,与绿化设计时“适地适树”的设计原则相违背,这时就需要设计者既要对不同地区、气候条件下的植被风貌有着清晰准确的认识,又要对各个品种植物的生活习性、极端条件耐受力、景观效果有着深入的了解。例如浙江地区近几年来较为流行的东南亚景观风格要求大量采用热带地区的植物品种,但浙江地处温带、亚热带,绝大多数植物品种都无法种植,如何从热带植物中挑选比较耐寒的植物品种,如何在浙江本地植物中挑选比较接近热带植物风貌的替代品种,并将两者有机合理搭配,做到既能体现东南亚景观风貌,又能在不需要大量高规格养护的前提下常年保持绿化景观的稳定就成了设计者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综上所述,虽然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常被认为是景观设计中较为简单的一种类型,但真正要做好,并能有所创新和突破还是需要设计者们在设计过程当中付出坚实的努力。
其一,直线。在景观设计中,具有规则性和秩序性的直线更多地表现出线段的特性,有端点,有尺寸,主要用于表现重要的建筑物的轮廓、通用的道路等。强劲有力的直线在景观设计中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更能彰显作品的清晰、简洁。其二,斜线和折线。灵动、活泼的斜线和折线同样有着鲜明的个性,斜线就像是偷懒的直线,而折线就像是会跳舞的直线。斜线善变的倾斜角度,折线不对称的造型,使二者都能在景观设计中更加灵活而富有动感。其三,曲线。相对于强劲的直线,用婀娜多姿形容自然、轻柔的曲线恰到好处。弯度适度,有张力、有弹力的曲线,更能在视觉审美中体现出美丽端庄、自由轻松。可以用英文字母S“伸个懒腰”产生的各种造型诠释柔软、优雅的曲线.意义
线在景观设计中的衔接作用展现得清晰透彻。那些柔美的、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并引发人们深思的线,要求设计者在景观设计中运用时不能局限于一般的艺术形式和技巧,而应在符合客观要求的基础上,以创造性的思维和丰富的设计手法对其进行加工。
线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方式可概括为两种。一是边界线。物体和造型的边界包括相同材料由于高差不同形成的边界线,以及不同材料相碰撞所形成的交界线。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在景观设计中,在几种不同材料混合搭配时,边界线的设计极其重要。二是道路。道路在景观设计中起到了连接各功能区域的重要作用。合理、规范化的道路设计对于景观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不同区域各尽其责的基本保障,更是整个景观设计的灵魂。设计师在设计道路时,面对几种不同类型的线,需要用大智慧勾勒出变化丰富而又极具人性化和实用性的交通脉络。
在景观设计中,点元素更多地体现在小品设施、灌木、乔木等方面,线元素则主要在道路造型、绿篱等方面做文章,而面元素常被用在铺地的设计和低矮的地被上等。不同规格的线的疏密排列能产生不同的视觉效应。线段有端点,有尺寸,而线是可以无限延伸的,让人们产生丰富的想象以及对新空间强烈的向往。线在引导人流方向和导视方面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的作品《PierresVive》为例,作者以用线为主,用独特的设计思维,使多姿流畅的线条仿佛是水里的鱼儿,在建筑体上自由地游动,有时成群结队,有时三三两两,像是在赛跑,在直线加速后突然转弯变向,把线条特有的韵律美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PierresVive》中,作者用游动的线分割建筑,在确保建筑完整的前提下,用长短不一、数量增减boyu博鱼、疏密变化的线条使整个建筑、室内、场地景观融为一体,整个设计作品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流畅的秩序感。
在平行的多线中寻求转向的变化,从而产生新的对向平行组合体以及凹凸不一的体块变化。用独特的思维把直线、曲线、斜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在其中找寻体块内外的衔接,展现了强烈的视觉效果以及建筑景观的独特结构美。